地中海沿岸  

12月

浓淡相宜希伯来画卷,冬日以色列全境掠影

创建时间: 2016/3/14 15:51:12 2912/99

冬天去地中海沿岸,应是最舒服的选择。“夏季炎热干燥、冬日温和多雨”,高中地理书上对地中海气候的描述,勾勒出一幅洒满阳光的图景。
12月下旬,一个偶然的机会,逃离雾霾深重的北京,去往这个神秘的国度;机缘巧合,从未开启的文化盛宴和多元化的美景,完全超出预期。

这里,楼主想特别问候一下特拉维夫的朋友们。老B、H总还有小Z等等,这些朋友远在千里之外,祝他们事事顺遂,享受阳光,远离战争和不安定因素。
一起组成了在以色列温馨、快乐、涨知识的岁月。 
老B并不是专业导游,却宗教历史人文通吃,耶路撒冷上下几千年变迁沉浮都翩然道来。
H总质朴而深刻的东北爷们儿。
小Z,在他的鼓励下我在死海也漂了一次,感谢替我寄了明信片~

P.S.:楼主写着写着发现这篇游记将是文字巨多的一篇,没办法,这个国家若想浮光掠影的了解,信息量都已经太大。
用高晓松的话说:如果你拿着把洛阳铲到以色列,层层都是文化,复杂、多元。
浩大程度能吓死考古和盗墓的。
所以楼主写不清楚的文化、历史、宗教肯定是多了,在所难免,希望大家指正和共同讨论学习!在此谢过。

一些基本情况

一些标签式的印象:中东地区唯一一个自由民主制国家、工业化程度较高;宗教方面,三教能够共存于一城;
军事政治方面,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这些国家还都与以色列的关系不好,可谓四面受敌,夹缝中求存。
犹太人,很多特质很像中国人,聪明且工作狂。
总之,以色列是一个复杂、神秘、高冷中泛着倔强的人设。

推荐几个视频地址,能让你在去之前更为了解背景:
1.『晓松奇谈2016.01.01』 扒一扒(上)以色列*盗墓笔记
http://www.iqiyi.com/v_19rrl7g1a4.html#vfrm=2-3-0-1
2.『晓松奇谈2016.01.08』 扒一扒(下)以色列*共产主义实现以后
http://www.iqiyi.com/v_19rrl6f304.html#vfrm=2-3-0-1
3.BBC关于耶路撒冷的纪录片(卷福配音),强烈推荐
http://open.163.com/movie/2015/12/E/M/MB9IG0Q70_MB9IGVVEM.html

关于货币:新以色列谢克尔New Israel Shekel,NIS。1人民币约为0.6谢克尔,如果剩余谢克尔回国则无处兑换,因此最好是将现金都花完。此外,美元在以色列也是通用的货币。
关于安息日:每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是公众休息日,周五、周六两天放假,所以周日相当于我们这儿的周一。TIPS:安息日去哭墙,是不能近距离拍照的,被楼主赶上了。
关于语言:希伯来语。在这英语是绝对通用没问题的,几乎人人都熟练。

『一点关于犹太人历史及以色列复国历史(来自百度百科稍作整理)』:
---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原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被阿拉伯国家联盟断然拒绝。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紧接着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当天为以色列的国庆节。
---1949年5月11日,以色列取得联合国的席位,成为第59个会员国。

---在以色列建国之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以色列宣战,开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GreenLine)。以色列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里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

北京特拉维夫的直飞航线在2015年冬天刚刚开通。海航。
想去的小伙伴们可以关注。每周二、四、七共三班。

抵达特拉维夫(Tel Aviv)

亦晴亦雨的天气,典型地中海岸风光。
飞机降落的时候,云在天边漏开一个洞,阳光洒在海面上,其余的地方被厚云打下阴影。

特拉维夫的含义:春天(aviv)的小丘(tel),夺么文艺!
实际上,这个名称取自《旧约·以西结书》。

在当地买了一本以色列PORKET BOOK科普一下,才知道,这座首都历史很短暂:
特拉维夫市最初创建于1909年,是由一批犹太移民为逃避邻近古老的港口城市雅法(希伯来语:יפו‎,Yafo)昂贵的房价而兴建。
作为第一个新兴的犹太城市,1923年才重新命名为特拉维夫
以色列建国两年以后的1950年,特拉维夫雅法两市合并成立特拉维夫-雅法市。

机场的电梯真是再舒服再人性化不过了,超大,解决了诸如我们在首都机场面临的等电梯问题。
希伯来大叔这肚子也是醉了。

住的地方应该属于特拉维夫郊区拉玛干(而不是套马杆)。这几天都住在这里,晨跑就在附近的一个超大规模的公园。
薄雾在地平线上低垂,草地沾染着晨露。
重要的是还有楼主超爱的稀有物品——新鲜空气,回到北京就很少能遇到了,还不快大口吸进肺里!

除了猫猫,还有许多公鸡、野鸭、白鹅。

太阳即将冉冉而起,丰富的每一天也这样开始。晨跑真是唤醒自己的最好选择!

耶路撒冷

首站就是这里啦。

谜之存在。这句话形容这座城不为过。也是楼主最为期待的圣地。
这一部分的照片时而明丽如常,时而虚幻如罔。
行政上特拉维夫为首都。然而,楼主问起每一个以色列人,他们国家的首都是哪里,都会得到统一答案:耶!路!撒!冷!

圣城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死海之间,被誉为三大宗教中心(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犹太王国创始人大卫征服了这个地方,将它作为犹太王国的都城。
这些穿越又迷蒙的照片配上点儿文字,带点儿纪录片感觉。小尝试。

圆顶清真寺(英语:The Dome of the Rock),这座城最显著的标志。
因为在一片金砖建筑之中,更为夺目的圆顶会首先闪现在你面前。

这座老城划分为四个区域:犹太区(The Jewish Quarter),亚美尼亚区(The Armenian Quarter),基督教区(The Christian Quarter)和穆斯林区(The Muslim Quarter)。

耶路撒冷东部为穆斯林区,包括神庙区,神庙区的圣地有摩哩山的岩顶(伊斯兰教)及岩顶上的圣殿(伊斯兰教)——也就是金光闪闪的教堂、阿克萨清真寺、哭墙(犹太教)。
西北部为基督教区,有基督教的圣墓教堂。
西南部为亚美尼亚区。
南部为犹太教区。
城西南面的锡安山为犹太教又一重要圣地。
城东的橄榄山有基督教与犹太教圣地。

老城墙就是一部历史,罗马时期、拜占庭时期等等的各种痕迹都体现在一方城墙之上,高手看石头的特质和颜色就可以辨别。

远处大圆顶是阿克萨清真寺,是伊斯兰第三大圣寺,地位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
阿克萨清真寺就是《古兰》第17章说的“远寺”。是公元621年,先知穆罕默德登霄前率领自阿丹到尔萨(耶稣)等历代圣人礼拜的地方。
据传说,圆顶下面的区域是穆罕默德身骑长翅膀的马升天,与真主交流的地方。

以色列人从来不翻修古迹,历史就给他保留原样。这一点在罗马也是一样的。

大卫城塔(tower of david)是耶路撒冷旧城的最高处。
耶路撒冷晚上的灯光表演就在这附近,据说非常的值得一看,史诗级别的。
意大利古城看灯光表演的时候就有一种物超所值的感觉,可惜这次在耶路撒冷只能待到中午。

天气就是这么不讲道理般的晴好。一切都古朴和煦。
这座两千多年前由希律王建造的城塔,陆续挖掘出土的有古老的哈莫尼城墙和法赛尔塔、希皮库斯塔和米里亚尼塔等三座城塔,以及罗马、拜占庭、十字军和土耳其时代的建筑遗迹。

西墙,又被大家称为哭墙,因为许多犹太人在这里哭泣和祈祷,倾诉他们千百年来的流亡苦楚。
在西墙边上,所有人都写了小纸条,塞到墙缝里面,这就把愿望许给了上帝,楼主坚信上帝是也能看懂中文的。
男女分区祷告,好多人带着经文而来。楼主只是静默的欣赏这幅虔诚的图景。
前面说过,安息日的西墙和周边的小广场是不允许摄影的,刚一到小广场,楼主的相机带就奇怪断掉,镜头掉到地上差点摔坏,简直是到了神的地界,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到远处的城墙上面拉近镜头拍摄了一张。
祷告的男人们。

西墙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
公元初年,欧洲人认为耶路撒冷才是欧洲的尽头,而这面墙则是欧亚分界线。 

『简单科普时间』科普一下第一、第二、第三圣殿:当时陪我们去的老B给我们讲了很多犹太历史,特别是在耶路撒冷的时候一直提到了几个圣殿。然而走路太快我还要拍照,也没听全。
回来搜了一下。就是一部犹太民族的沉浮兴衰史。
所谓圣殿,就是古代以色列人最高的祭祀场所。
---公元前10世纪(约公元前965年)大卫儿子所罗门继承以色列国王王位后,在首都锡安山上建造了首座犹太教圣殿所罗门圣殿,俗称“第一圣殿”,是古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不幸被入侵的巴比伦人摧毁。将大卫王之子所罗门王为耶和华所建的“第一圣殿”付之一炬,四万多犹太人被虏,史称“巴比伦之囚”。 
---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流亡生活,犹太人陆续重返家园,后来又在第一圣殿旧址上建造"第二圣殿"。公元70年,罗马帝国皇帝希律王统治时期,极力镇压犹太教起义,数十万犹太人惨遭杀戮,绝大部分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地区,耶路撒冷和圣殿几乎被夷为平地,该墙壁为同一时期希律王在第二圣殿断垣残壁的遗址上修建起的护墙。直至拜占庭帝国时期犹太人才可以在每年安息日时获得一次重归故里的机会,无数的犹太教信徒纷纷至此,面壁而泣,“哭墙”由此而名。 
---第三圣殿还还没有建,就发生悲剧:2001年7月29日,犹太人极端宗教团体“圣殿山忠诚者”在耶路撒冷老城马格里布门外的一个停车场举行简短仪式,纪念犹太第一和第二圣殿遭到外族毁灭,并象征性地为重建“第三圣殿”举行奠基仪式。结果奠基仪式引发了以、巴的暴力冲突,终导致41名示威者和15名以警察受伤,另有27名示威者被捕。

一切皆为虚幻,只有眼前为真。许下的愿望,与上帝一墙之隔,一步之遥。
早晨阳光下,人影幢幢,恍惚之间能瞥见真神。

犹太区,就是老城里面最大的一片区域,好多老人就这样闲适的晒着太阳,笑容坦荡。
楼主请他拍张照,他非常配合友好。楼主很喜欢犹太人,很聪明也很真诚,也可能这样耿直聪慧的特性却招致多年以来的漂泊动荡。

还象征性走了一下苦路。基督教传统中,这是耶稣走过的最后一段路,一直到骷髅山上(Golgotha Hill)他被钉死在十字架的地方。我们从穆斯林区狮门(Lion Gate)起步,穿过十字架14站。
每个站都有相应的宗教传说,伴随着一路,最后到达圣墓教堂。(苦路从第十站到第十四站实际上就在教堂里面)

遥望圣墓教堂。

有时候,唯有砖石缝中的杂草能够显示出时间的分量。
其他都如初。

刚一进教堂门,就要膜拜著名的石头,红色大理石,这是从十字架上放下来的耶稣涂抹香油的地方,也是苦路的第十三站——油膏大理石。
据说耶稣的血浸渍了这石头,所以红色,这个理由比较扯。
但大家都虔诚的把想沾染圣光的物品放在石头上摩擦摩擦。
用老B的话说,类似于我们佛教的“开光”。
楼主把带给信教朋友的物件都放在上面也很虔诚的摩擦摩擦。小伙伴用手机拍了一张楼主虔诚的手爪。

教堂里面拥挤且黑暗。有许多耶稣受难主题的画。

从教堂出来又见天日。耶路撒冷老城区也有小广场和袖珍喷泉。

以色列地导儿吃了个简单午饭,传统食品胡姆斯酱抹大馕。犹太人喜欢吃的胡木思酱Hummus,鹰嘴豆+橄榄油。
土耳其也见过这种酱,口味很不错,沾着馕吃。。。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有很多能相融的地方,比如吃。是相爱相杀的两个民族。

东边太阳西边雨。走马观花的逛了老城,快要离开的时候,耶路撒冷骤然阴天,开始飘起零星冬雨。
广场上的鸽子非常的有意趣。

街景。几乎无人。

死海漂浮记

死海短暂停留了一下,犹豫之后还是下水了。感受没下图这个老外看上去自在。
首先还是很容易翻个儿的。尤其是对于不太协调的人来说T.T。
其次,如果身上有哪怕是细小的伤口,都不可以下去,会非常的蜇。出来自己会觉得自己是个大盐袋子。
第三,想来想去,突然想到老B提醒我们的,最好不要在里面做太多自由泳、蛙泳等,还是仰漂在里面比较好。因为容易掌握不好在盐湖里面游的感觉,也说不定会溺水。
而且,如果水进入眼睛或者口鼻,非常苦涩非常咸,难受到爆。

死海对于我们这一代孩子来说相当熟悉,有一篇初中语文课文叫“死海不死”。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还学么?
死海自身会枯竭。听以色列当地的朋友讲,有一个“引红济死”项目会启动,正在招标,就是拯救死海的举措。每年水位都在下降,面积都在缩小。
本来它就是很小的一片湖而已。但正好国界线穿过。

岸边的盐块。真的湖水能够达到饱和溶液的水平了,矮大紧说的不假。

迷迷茫茫的对岸,巴掌大的地方还是很美的蛤。

BTW,这一天回特拉维夫的路上,见到了非常灿烂的晚霞。落日壮烈的翻滚在云层里。

晚上特拉维夫的海边。孤寂的舞台剧即视感。

雅法老城(Jaffa Old City)

其实,要说在以色列最意外的收获,楼主觉得应是雅法
有多少人,跟楼主一样,提及以色列只知道耶路撒冷死海、甚至战争中的戈兰高地,却不知道首都便有这块文艺的土地。
楼主热爱这个地方。

现有雅法,后有特拉维夫雅法已经有4000年历史了。特拉维夫的全称其实是特拉维夫-雅法,它是两个城市合并而来的。

天气很美妙,各种各样的金黄色的小房子错落有致。古城在海边,拾级而上。

这是十二星座的喷泉。能找到自己星座对应的那个雕像,非常可爱萌。
后来才发现,雅法老城很热衷于十二星座,随处可见,甚至连街巷都以星座命名。

我大摩羯。

侧颜。

老城里面的流浪猫。流浪猫在这里过得超级惬意,每天傍山望海的。

猫图背景里面的乌鸦,来个特写~

地标,土耳其钟楼。

在小山坡上,可以把海岸线尽收眼底。
去过的地中海沿岸国家给楼主感觉都很一般,觉得地中海不算美丽,然而在雅法却不是这样,头一次觉得地中海如此的温柔、蓝绿。
沙滩也不是一般的软糯!超级白。
为什么这个地方能如此被上帝青睐呢?
费解五秒钟。

这位大哥唱的特别应景,吹着海风听着轻摇滚,还有阳光和悠闲,都这么宝贵。
楼主觉得自己做了一上午的人生赢家啊!有木有有木有!

楼主犯了一个错误。对不起这位老哥。
由于对谢克尔不太熟,掏出了一枚硬币,上面写着10,以为是10谢克尔,就丢给了老哥。
后来才反应过来这是一毛钱/(ㄒoㄒ)/~~

老海港。用手机马马虎虎的拍,怀旧即视感。一下穿越回上世纪50年代。

好空旷好悠闲!栈桥也这么美怎么办!舍不得离开。

一扇迎接我们去老雅法的门,隐秘,然而文艺气息从门里面荡漾出来了。色调都如此清新啊~

进去,都是小窄巷子,安静的店铺,里面有手工艺品美而不俗,价位超级合理。买了两根项链戴~

看吧,十二星座的梗是绕不过去了。

每一扇窗子里面,有什么可爱的、或悲伤的故事呢,毕竟这座城市几千年一直在冷眼旁观。

对这个地方,只想大声的呼唤:擦浪嘿呦~然而它那么静美,只能把呼唤压在心底,不忍打扰。

花儿还带着晨露呢。

回到了小广场。

圣彼得教堂(Church of St. Peter)。老城区的一个东正教教堂。
还有圣诞节的点点气氛。

午餐选择的饭店在海边,有露台,可以看海景,也是一个几十年的老店呢。
瞬间人生赢家的感觉又上升了几度。

反复的拍这个钟楼,都不会腻。它的色彩和大海相得益彰。

平心而论,特拉维夫以色列现代化的缩影。以色列是发达国家,这种高楼林立的景象都在特拉维夫呈现。

树影斑驳,风吹而动。远处是那一抹深邃的海。

海法及巴哈伊空中花园

这一天,我们清晨出发,一路驱车一小时左右,便到达海法。希伯来文意为“美丽海岸”。
作为以色列的第三大城市,海法是北部港口,西面临地中海,背靠卡迈尔山,很难想象,它是这片战火纷飞之地中宁谧的净土。
阳光和煦的日子,登高望海,意兴快哉。

来到海法的大多数人必去之处是巴哈伊花园(Bahai Gardens)。来一张花园全景。
又被称作空中花园,从空中看果然层叠错落,恍若海上楼台。
上下十九层一共,代表着巴哈伊教的历法,也就是每年19个月每个月19天。

很喜欢雄鹰造型的海法人民。

花园是世界上第一个与近代宗教有关的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巴哈伊教派。创立的先驱名为巴孛,创教者是巴哈欧拉,目前拥有600万以上的教众。
看晓松奇谈说,巴哈伊教虽然小众,然而很多好莱坞明星都是信徒。
和犹太教有些相似,没有人物化的神,不是对着某幅画或者某个雕像崇拜。
也就是有个无形的IDOL,是什么都可以,总之是心灵上的偶像。

巴孛于1850年被波斯当局处决,遗体于1899年才得以运抵海法
金顶的就是巴孛的陵寝,整个花园就围绕这个建筑。
犹太教和穆斯林是不允许进入这个建筑的。

花园中的植被繁茂而鲜美,冬天,如此艳丽色泽,真的滋润习惯北京冬日灰黑色调的眼睛。

这些花朵,真真假假的相互辉映着。

还有很多橘子树,在阳光下和煦着。

匆匆一瞥,离开海法。这个城市太小太平静了。柔柔的泛着温暖的光。

阿卡古城

阳西斜的时候,我们到达了约有5000多年历史的阿卡古城(ACCO)。
最早是由迦南人的一个部落所建,在腓尼基人统治时期曾改名为托勒密。古罗马人占领时,扩建海港,使这里成为地中海东岸的一个主要港口。后来,阿拉伯人曾攻占过这里,十字军东征时曾把这里作为据点。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在这里被击退。
阿卡古城仍然完好地保存了十字军时代的古城墙、城堡和客栈等古老遗迹。
对十字军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定不能错过这个地方。

阿卡古城仍然完好地保存了十字军时代的古城墙、城堡和客栈等古老遗迹。
烟树不再,只有这金黄色的城墙,我们很感谢来的时间很对,夕阳下,吹着地中海面的风,满目都是斑斑历史。
阿卡城堡、博物馆、Templars Tunnel是联票的,大约35谢克尔。

阿卡城堡。在20世纪时这里曾经被用作监狱,执行绞刑。在英国占领时期,犹太锡安抵抗运动的积极分子曾经被关押在这里。

博物馆放映厅,介绍城市历史的片子。既然都叫Crusader City了,十字军在这个小城打下了最深的烙印。
这里曾是十字军东征时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首都,并且完整保存了十字军的大殿。在被发掘之前,这些大殿已经在地下埋藏了几个世纪。
被阿拉伯人攻占后,阿卡的地上建立了风格多样的建筑,但地下的大殿尘封了,保存完好。

由于楼主实在不了解十字军东征的历史,就在网络上摘录了点关于十字军、阿卡地下大殿的资料,供大家看看。
“中世纪最黑暗、血腥的十字军东征时期,在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的号召下,先后有200万欧洲骑士、僧侣和平民组成的十字军,打着收复圣地、“为上帝而战”的旗号,浩浩荡荡,远涉重洋,大举入侵地中海东岸的国家,九次十字军东征前后历时200多年。阿卡于1104年被十字军攻占。
当年风头强盛的医院骑士团选择在阿卡建起一座坚固的要塞,不仅出于战略考虑,还为了安顿并照顾数以百计从欧洲大陆跋涉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信徒。
公元12世纪,十字军中最著名也是最强大的一个势力分支圣殿骑士团在失守耶路撒冷后,撤退来到位于西北边陲的阿卡,并在此修建军事要塞,重整旗鼓以待东山再起。在军事要塞的地下,他们穿岩凿洞,开辟了一条长约350米的秘密地道,直接通往海边。”

他是一猫。古灵精怪。
卧在地灯上面取暖。

提比里亚斯&加利利湖

夜幕深垂,到达湖边古城——提比里亚斯。

提比里亚斯(Tiberias)。这座城市的名字由来是一位罗马帝王(Tiberuis)。尽管是座小城,它却是犹太教的重地。

晚上去了提比里亚斯的一家中餐馆吃饭,老板看到我们是中国面孔,就说一位姓GAO的中国“大明星”前一天刚刚来过。
拿了照片给我们看,原来是矮大紧。
哈哈哈哈哈。
我们跟晓松奇谈的摄制组是前后脚的行程呢。

酒店前面的小公园。

加利利湖畔小住的一晚,异常宁静,早晨约了小伙伴湖畔晨跑。
晨曦漫天,周遭峰峦都呈现黛色。

加利利湖(Sea of Galilee)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以色列人民的供水大多就靠这个大湖
叙以之间战争,以色列军方的代号就是“保护加利利”,可见这个湖之于这个国家有多么重要。

若有时间和机缘,一定要泛舟湖上,可惜我们没有机会啦。

约旦河岸洗礼地

约旦河,源于叙利亚境内的赫尔蒙(Hermon)山,向南流经以色列,在约旦境内注入死海,全长360多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河。
圣经记载,施洗约翰在约旦河为耶稣施洗,因此约旦河成为信徒们一生向往的圣地。

如此有名的一条河,然而身临其境觉得真的很窄很小,都不能称其为河流的感觉。
吸引人的是他的宗教色彩。约旦河受洗地有两处,以色列的Yardenit(也就是楼主这儿),约旦的Bethabara。

组团洗礼就是这样的:随团牧师主持洗礼仪式,信众跟着牧师恭读圣经,然后在牧师的领导下排队慢慢走入约旦河。牧师会再次询问受洗者“是否愿意一生跟随主、一生荣耀主?”受洗者回答:“我愿意!”之后,在牧师的帮助下,将整个身体都浸泡在水里
楼主远远地看了一下他们的准备活动。

骄傲盛放的花朵每次、每地,都是楼主最爱拍的。尤其是在圣河边上。

五饼二鱼教堂

五饼二鱼教堂,坐落在小镇Tabgha,距离加利利湖不到一小时车程。
路上听了关于这个教堂的传说:耶稣在这里捕到两条加利利湖鱼、做了五张大饼,分给了5000多的村民,居然还有剩余,打包带走……(略不可思议)后来导游讲解说为饼是耶稣的身体,鱼是信徒的信念。教堂里分圣餐就是从此演变来的。
楼主认真听过的宗教故事很少,但大多伴随着这样那样的牺牲精神和丝丝血腥。

「关于教堂历史科普」 
公元28-350年:  这里只有一块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敬奉的大石头,就是“五饼二鱼”传说中耶稣分发食物的那块大石头。
公元350年:  一位来自提比里亚斯的很有名望的犹太人最先建筑了一座教堂,将那块两个教派共同敬奉的大石头置于教堂的正中心,尊用作为祭坛。
公元480年:  在原址上改建成十字形的拜占庭教堂,教堂以精美的马赛克铺地,那块具有历史意义的大石头被埋在祭坛正前方的地下,只露出一小部分。
公元614年:  波斯帝国入侵,捣毁了拜占庭教堂,从此围绕加利利湖周围的基督教活动终止了若干世纪。教堂也被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记忆。
1932年:这座古老的教堂在被毁坏、掩没了1300多年后,是神父Mader和他的工作组发现并开始了发掘,那些马赛克的展现不论是面积还是完美程度都令人震惊。
1980~1982年:这座古老的拜占庭教堂在它的废墟遗址上被重建起来,建筑师是Goergen 和Baumann。

院子里有一株非常繁茂的橄榄树。教堂一角。日影斑驳,用手机照出来比较迷蒙。。。

连廊中展出的很多照片是关于15年6月的那起恶性事件,有点骇人。
某日凌晨教堂失火,教堂两名神职人员在大火中受轻伤,一些书籍被烧毁,教堂附属的会议室、办公室和纪念品商店受损严重。 警方怀疑是犹太极端分子所为,因为教堂的墙上被人喷上反对天主教内容的希伯来语涂鸦,这是犹太极端分子制造的“价签”行为。 
居住在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的犹太极端分子出于种族和宗教仇恨,有时在非犹太教的宗教场所喷涂侮辱性或威胁性的标语并纵火,被称为“价签”行为。自2009年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地区发生40多起“价签”行为。

这个所在地曾多次修建教堂,现在看到的这个是1982年重修的,由本笃会管理,为耶路撒冷Dormition Abbey的分院。

教堂内部给人感觉很古朴。桌椅摆放整齐明净。

教堂参观的亮点是祭坛底下的那块大石头,相传那就是耶稣放五饼二鱼的地方。

拜占庭式。这些五世纪的马赛克镶嵌画首度用动植物图案装饰教堂,在此之前,拜占庭教堂的马赛克装饰只使用几何图案。

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有人居住以来,就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1967年的“六·五”战争(也即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曾担心叙利亚约旦会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
切断以色列水源,于是用武力控制了戈兰高地和约旦河整个河道,同时占领了这些河流发源地的大部分地方。
以及上溯到古代,公元前7世纪,戈兰高地落入亚述人手上,但很快又被巴比伦人及波斯人占领。
公元前5世纪,被掳走的以色列人被释放后,有部分在这里定居。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占领了戈兰高地。当地从此一直受到希腊文化熏陶,直到罗马帝国扩张至此为止。
公元前2世纪中叶,当地受到塞琉西王朝袭击。这时的戈兰高地已不再属于犹太人,但当时的犹太人祭师长玛喀比仍然协助当地的犹太人去对抗塞琉西人。
戈兰这个名称是从罗马帝国才开始使用,而这个名称源自之前占领该地的希腊人。(以上历史引自百度百科。)

在来的前一天,我们被告知会有飞行弹,取消戈兰高地行程。无比沮丧。
然而第二天,我们还是来了。
红花,盛放。戈兰高地非常的冷,简直和温暖的南部有天壤之别。

戈兰高地是战火纷飞的地界。然而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还是感受到了些许的宁静。
北地凌冽的风,与前几天的温和赶脚全然不同。
从下图可看出,叙利亚就在戈兰高地的东侧虎视眈眈。

这些雕塑是日本艺术家设计的,是用战争中的废弃坦克材料制作而成的。
“铸剑为犁”。

下面这片土地经历了无数硝烟摧残。现在还埋有几十万颗地雷。
稀稀拉拉的村落还有居民。据说有战事之前,会以短信方式通知他们撤离,不知真假。

这些东西的造型还真是挺后现代的,略不懂。

在戈兰高地是能遥望到雪山的,这一天有薄雾,所以看的不是很透彻。

雪山、戈壁、零星散落的村落。满目苍凉。

树上生长着类似荆棘,峭立、凛冽之感一直伴随着我们。

大家看看地势图哈。
作战指挥部。

这些村落。

地标。距离他们守卫的精神首都耶路撒冷还有240KM~

最后瞭望台旁边有咖啡馆,在里面暖暖身心,还有一只眼神不是很欢迎人的羊,写着欢迎光临。

后记

回国之后楼主很想念以色列
这是唯一一个楼主去过却无半点差评的地方。无论是从人,到风物,都很美好。
回国之后就听说,耶路撒冷老城区又有伤人事件,已经被外交部列为不建议中国游客前往的地方。
还是希望这里能够和顺太平,毕竟这是一个多么坚强不屈的国家,人又多么聪明勤奋。
有机会希望能够再去,无论是温暖的南方都市,还是冷峻的北部荒漠,以及充满了传说的各种历史散落的。
以色列,超出凡尘的美~

如果您想要更多的了解,请联系我们

If you want more understanding, please contact us

康养旅居热线:400-008-0898

服务热线

400-008-0898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