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新加坡
创建时间: 2014/4/2 14:54:52 2019/3
题记新加坡,一座洒满赤道阳光的城市,一个充满多种族多文化碰撞融合的国家,一个被贴上无数相互矛盾标签的社会…… 我第一次在这里走路观花,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连浅尝辄止都算不上。既无对历史的预习,更没有从国计民生的高屋建瓴。 有的,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匆匆留影。 还有一些不着边际的直觉联想……前言——为什么是新加坡在2010年初,也就是将近将近一年前,我们全家在新加坡整整待了一周的时 间。对于初次全家出国的中国人,可能新加坡是最好和最不好的一个旅游选择。说最好,是因为这里基本上没有语言障碍。整个一周内,无论面对什么人种、什么状 况,基本上华语可以搞定一切。当然,也有意外。不过,即便是面对这种意外,你唯一需要学会的一句英语,也无非就是一句“Can you speak Chinese?”——你会说华语吗?说新加坡最不好,是这里虽然市容干净、建筑别致、历史韵味独特,但并非很适合所有人作为旅游目的 地。更多的国人来到这个城市国家,主要是为了中转或者歇脚。所谓新马太,新在整个旅程设计中,也多半属于起承转合的调剂。相对于喜欢异国风情的、初出国门 的大家而言,这个城市,实在不够刺激。但其实,如果能够了解一些这个城市的历史,那么再看那些街道和建筑,徜徉一下那里众多的博物馆,其中风味还是非常别 致的。准备联系行程去新加坡,一般可以通过旅行社。通过网络也可以解决问题。甚至,如果有勇气以非常垃圾的英语创关,直接电话到新加坡酒店,就可以定到很便宜的房间。我曾经为了确认是否可以加床,给新加坡皇家酒店(http://www.agoda.com.cn/.../fragrance_hotel_royal.html)打电话,除了开头用结结巴巴的中国式英语说明我来自中国大陆,希望了解一些酒店的信息,希望他们找一个会华语的人接我的电话……这三句话外,剩下的就是全程华语,没有任何障碍。签证和报价最可能浪费时间的,就是护照签证和机票。尤其是护照和签证,是必须本人去办理的。护照的办理最好提前,尤其需要躲开春节、十一大长假前的一个月。其实,护照办起来不复杂。可能对首次出国的人来说,签证比较复杂。新加坡的签证,目前对国内几个大城市户口的居民,可以一年多次往返的旅游签证。但因为春节前后,时间和工作冲突得厉害,于是我们选择的是携程的全包旅行报价,包括了往返机票+酒店+圣淘沙岛的门票+代办签证。因为旅游淡旺季的差别,所以具体价格实际已经没有参考的价值。一般以携程当时的报价为基准,自己直接联系航空公司和住宿,应该会比携程报价便宜2~3千元/人左右。天气和衣服新加坡紧邻赤道,临海城市,空气湿润。防晒肯定是需要的,但不需要特别刻意。带足夏天的衣服,注意遮阳帽伞就可以。基本上,这次我们全家出行,再次验证了只要出游,衣物必然带多的真理。货币和购物新加坡使用新币,对人民币大约1:4。在国内除了中行,没地方可以兑换新币。我们在北京兑 换了一千多新币,据银行的人说,已经把当天全北京的新币都换完了。不过,其实事后才知道大可不必如此。到了新加坡,机场就可以直接兑换。而且,购物场所基 本都可以刷卡,很多地方都有支持银联卡的POS机。带一张银联卡,在新加坡可以直接刷人民币。但在不支持银联卡的地方,就需要先折算成美元,所以,一张银 联标志的双币信用卡,足以应付绝大多数消费。日常吃喝之类,有个几百新币也就足够了。另外,记得一定要在离开新加坡时,将手头的新币都兑换回人民币,否则 回到国内基本上又找不到地方兑换,只能存到中行,然后再兑换。对没有在中行开户的人来说,反正很麻烦就是了。摄影新加坡的城市市容很有特色,但据说现在因为去的中国人多了,所以没有以前干净了。接近赤道的阳光和气候,可以给街拍带来非常不错的体验。但日照非 常强烈,所以建议用单反的,就配一套滤镜和镜头支架,这对减少照片过曝,优化照片的层次感,会很有帮助。一套支架加红兰绿三色滤镜再加一组灰度渐变滤镜, 在淘宝上应该是二百以内。当然,嫌麻烦和后处理能力强的,可以利用后期处理加数字滤镜,但最终的效果,肯定不如现场实拍。至于拿卡片机的,那就全部选 Auto档吧。赤道的阳光加上新加坡通 透清洁的空气,保证你在不逆光时,可以拍出非常漂亮的照片,但逆光就算了吧,基本上,除了黑乎乎的剪影,你什么也看不到。没办法,那里的明暗对比太强烈。 当然,如果你愿意花点时间带个小三脚架,你的卡片机又具备现在刚开始时髦的HDR功能。那倒是很值得在新加坡的街道边尝试一下。相信我,效果一定不会让你 感觉白受累背了个忒沉的脚架。家庭作业对于新加坡,即便是你只到那里中转,也很值得在去前,对这个城市国家的历史,做一些简单的了解。这 样的家庭作业,会让你在真正踏足在近现代和当代世界历史上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城市国家时,找到一点时空流转,人文风流的穿梭感觉。或许那一刻,才是对一个 匆匆过客而言,新加坡最具魅力和震撼的瞬间。新加坡,最常见的故称为“淡马锡”。在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海图上,就是这个名字。更早在元 代的时候,据说叫“单马锡”。“Temasek”这个词汇究竟是什么意思,没有在网上查到确切的说法。而新加坡这个成为最早的来源,则是印尼历史上的室利 佛逝王朝(Sri Vijayan)。这个王朝的人用一个印度梵文的词汇,将此地命名为“狮子城”。真正意义上的新加坡历史,起源于1819年,一个名叫莱佛士的英国人,在新加坡河口登岸。当这个被新加坡尊为国父的英国人登上新加坡河东岸的时候,他看到的,只是一座只有150人左右的临海小村庄。现 在,在这座“小村庄”里,聚集了包括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以及其他一些民族的人群,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等多种宗教和谐并存。你在一条 全长不到百米的街道上,看到佛寺、教堂、清真寺和兴都庙(印度教寺庙)比邻兴建且各自都香火旺盛,信众各安其所。这样的场景,在新加坡就是一种并不罕见的 社会常态。新加坡的市政规划出自莱佛士之手,是典型的按种族划分居住区域的方式。因此,就有了小印度、牛车水(唐人街)等等景观。但现在,这写地方的旅游意义远大于城市规划的意义。新加坡别具特色的现代组屋,可能在今天已经对超高房价折磨得近乎麻木的国人眼里,更具对比价值。出 行在新加坡城里出行,究竟什么最方便。以我的切身体会,那就是打的。不管什么原因,反正我们一家在新加坡的一周里,多次尝试新加坡的公共汽车,结果都是极 度的挫败。唯一一次的尝试,就是做错了车次。甚至出现过,有热心的当地人看我们站在车站路牌下茫然不知所错,主动上前给我们指路。结果,讨论之下,最后当 地人建议我们还是去打车吧。因为连她自己都有点搞不清站牌上的路线和换车的方式。关键是,新加坡的公车,是不报站的。到站与否全看自己,这样一来,初来乍 到的游客显然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由此造成的疲劳,远大于在街道上信马由缰地闲逛。而打车在新加坡竟然出乎意料地便宜。新加坡的出租,计价可能是按英制方 式,我看计价器上跳字,是三百多米一次。我大概估算了一下,一家三口打车,如果距离适中,绝对不会比做公车更贵。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在新加坡打车,无论 遇到什么种族的的哥,上车一律都跟我将华语。而且车上听的电台,一律都是华语普通话的交通台。主持人的那腔调,有太浓厚的北京交通台痕迹。让我第一次听到时,竟有时空错乱的感觉油然而生。地铁是除了出租之外,另一个更方便的选择。在网上找一张新加坡的地铁路线图,然后注意查一下各个经典和地铁站的对应表,基本上准备些10块20块新币的零钱。就可以搞定绝大多数的出行计划。好了,废话已经罗嗦得太多。现在开始2010年春节前,徜徉新加坡的全记录。出发,从北京到新加坡北京直飞新加坡的国际航班,是在后半夜起飞,到达新加被是当地时间早上六点多。基本上,大家都是上飞机就睡觉。虽然不大可能在飞机上睡舒服,但至少也可以养养神。飞机上游客居多,少见商务打扮的人士。毕竟临近春节,这个时候,不是回家的,就是去旅游的。